政策利好智能制造 領軍企業在行動
發布:2019年1月10日 所屬分類:常見問題 訪問統計:1693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是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必由之路,是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實現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雖然我國近幾年在積極推動智能制造,同時出臺了多項利好政策,但是在發展智能制造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對此,制造業主流企業、互聯網巨頭以及通訊行業紛紛發力,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推動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政策利好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體系,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增長動能轉換等相互交織,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對于推進我國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出臺的“互聯網+制造業”的相關政策見下表。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著力培育壯大新動能,經濟結構加快優化升級。緊緊依靠改革破解經濟發展和結構失衡難題,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在2018中國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大會上表示,智能制造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在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智賦能、以智增效,為全球制造業注入了新動能。
據悉,工業和信息化部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部署,圍繞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物聯網規模化應用,優化產業生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健全標準體系,加快示范推廣,深化物聯網在智慧城市領域應用,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區域布局不斷完善。
在相關利好政策的積極推動下以及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一是推進體系初步形成,央地聯動,確立了中國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行推進的發展路徑;二是關鍵領域實現突破,一批技術裝備、工業軟件填補空白,初步建立起智能制造標準、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三是試點示范成效明顯,國家層面實施了305個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近30%,同時形成了一批新模式推廣到相關行業;四是開放合作不斷拓展,在標準體系架構、標準路線圖制定、標準互認、產業園區和培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務實合作。
制造業智能轉型任務仍嚴峻
相對工業發達國家,推動我國制造業智能轉型,環境更為復雜,形勢更為嚴峻,任務更加艱巨。我國在發展智能制造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例如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裝備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標準/軟件/網絡/信息安全基礎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成熟度不高,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給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國際性的行業巨頭企業和跨界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等。
辛國斌認為,當前有三個格局仍舊沒有改變:一是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二是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整體上仍處于中低端的格局沒有改變;三是前堵后追、兩面夾擊的外部競爭環境沒有改變。
此外,近幾年估值比較高的創新企業大多集中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物流、文化娛樂等領域,處于制造業的很少。
就這一現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中國制造業已經深入嵌入全球化體系。以全球視角觀察的話,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在全球處于較低水平。一方面,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甚至荷蘭、瑞士、瑞典這些國家工業的增加值率大概在40%左右,與之相比,我國相差約10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中國工業增加值率較高的行業一般是壟斷性、資源性的上游行業,例如采掘、煙草等行業,電子產品等下游行業工業增加值率很低。從生產率角度看,中國的制造業生產率僅相當于美國的約40%,日本韓國超過60%。
只有“中國制造”變成“中國智造”,我國制造業才能由大變強。張文魁建議,應調動本土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積極性,并利用財稅政策等通過現有渠道對制造業進行支持,例如補貼要從補建設轉為補運營、補研發,尤其是補在基礎研究上。
上一文章:冬季操作型材彎曲機也是有講究的
下一文章:教您認識拉彎機的工藝特點